在水產養殖中,泛塘與中毒,容易混淆,混淆這兩種現象也屬于正?,F象。因為泛塘與中毒二者之間有三個共同點:
一是魚類發生狀態快,死亡時間短
一般從發現到魚類全部死亡只有很短的時間,其中以人為投毒死亡時間最短,工業廢水中毒死亡時間最長,如果上游水質被工業廢水污染,而致死濃度又不高的話,可表現為長期死魚,中間斷斷續續,較易難區分。
二是死亡率高
魚類死亡種類多,幾乎涵蓋所有養殖魚類。
三是短期內藥物治療難以奏效
仔細觀察,其實二者也有五個不同點:
首先,發生的時間不同:泛塘一般是發生雷陣雨的后半夜或長期陰雨綿綿或者高溫時節的早晨,而中毒則可發生在任何時候。
其次,發生的原因不同:泛塘發生的直接原因一般是受天氣突變,氣壓過低,池中氧氣跑到了空氣中,導致池水缺氧。間接原因多是因為日常管理不善,比如投放魚苗密度過大,投喂飼料不定量,突然使魚暴食等;投喂餌料的殘渣沒有及時撈出,剩餌在池中持續耗氧分解;池塘多年未干,淤泥過厚,突然拉網,導致泥中有害氣體大量逸出等等。
中毒的直接原因大多是因鄰里不和而遭到人為投毒報復,有的是距離化工廠出水口太近,或是水源上游有大型工廠亂排亂放等等,也不排除人為偷盜的可能性。
第三,魚類表現癥狀不同:泛塘是因水中嚴重缺氧而導致窒息死亡,死前除鯉魚、鯽魚之外,所有魚類均上浮水面作張嘴呼吸狀,或在岸邊呆住不動,嚴重時人擊掌魚不下沉,呈現奄奄一息現象,隨后陸續死亡。目檢死魚,可以看到鰓絲有污泥,鰱、鳙魚則表現鰓絲蒼白,且嘴唇下角質皮質增厚,初看感覺是下嘴唇長于上嘴唇,出現“翹嘴”現象,這是因為水中缺氧,魚長期在淺水面呼吸導致。泛塘池中鯉鯽因為較耐低氧,一般不會死亡。
中毒則是整個池塘或是池塘的某一個區域的所有魚類均上浮水面,全身強烈震顫、痙攣或陣發性沖撞,隨后失去平衡,仰游或滾動,慢慢沉入水底,呼吸微弱而死亡。目檢死魚鰓絲沒有污泥,鰱鳙無“翹嘴”現象,剖檢魚體,可發現部分魚類出現肝、脾臟出血點,有的腸道充血等等。中毒時,池中不論鯉鯽均會迅速死亡。
第四,發生的條件不同:一般池水較清,水中能見度高,池中放養密度又不大的話,則可初步排除泛塘的可能。應考慮為中毒所致,具體原因要作進一步水質抽樣送檢才能確定。塘主開沒有開增氧機不能作為唯一判定的標準,因為現實中部分塘主并不能正確使用增氧機,有時盲目開增氧機還會加速池魚耗氧死亡。
第五,搶救的效果不同:泛塘的話,如果塘主能經常巡塘,并立即采取搶救措施,如投放增氧藥物,及時打開增氧機、灌注新水等,一般可挽回大部分經濟損失。但中毒的話,一般無特效方法,只能立即灌注新水,除低池中有害物質的相對濃度等,遭受的損失相對較大。